您现在位置: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 就业政策 >> 浏览文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境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解困之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主体之间沟通机制的缺失、实践内容的矛盾性和载体价值的丧失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陷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主体沟通、评价机制和载体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

    加强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建设。政府、实践接收单位、社会团体、家庭等主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与这些主体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交流机制。一是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建议政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为政府的政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与实践接收单位的日常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实践的情况、接收单位的有关信息和迅速回应学生和实践接收单位的有关要求。三是加强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争取得到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四是完善与学生的交流机制建设,使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有关部门,而学校的有关政策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被学生所获知。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经过校园内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管理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工作岗位特点、生活、思想、学习、工作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实习基地实践积累了经验。而通过参与课题(项目)的调研和研究,大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由政府、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而且可以带着经费参与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践,弥补了由于政府支持不足而导致的经费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以校园、课题(项目)和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者之间构成的良性、互动、互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缺陷之道。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与一般性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专业老师、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其内容既包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指标,也包含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指标。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进行技术性考查,检验该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该专业的技术要求,尽可能做到宁缺毋滥,保证学生实践的质量.